三島由紀夫|生平記事

三島由紀夫vs東大全共鬪

《三島由紀夫vs東大全共鬪》劇照
《三島由紀夫vs東大全共鬪》劇照
東京大學學運

全共鬪時代背景

動盪的60年代

1960年代,世界剛從二戰的渾沌中獲得解放了20年,勝利的愉悅、和平的復興離當時的社會都還不遠,甚至是那些曾經匍匐於戰場上的士兵們也尚未老去。

但是,人們付出了一切終止了二戰,這真的是一個快樂和平的時代嗎?60年代在冷戰的二極體制下,各種暗潮洶湧的戰爭,仍如火如荼在發生。對世界更是一次又一次的衝擊,尤其二戰後新媒體--電視的出現,透過電視的轉播,讓戰爭的醜惡毫無保留的被呈現在大眾眼前,造成了社會上的衝突,世界各地幾乎都掀起了長期以來對於二戰後對極右派政府的不滿。

戰勝的同盟諸國,對此動盪不安的社會更是採取了一致的態度,認為戰爭一觸即發,面對「邪惡」的自由陣營,兩者都已經隨時準備要用核彈血洗彼此,人民理應更加順從政府,否則大家終將同歸於盡,等諸如此類的恐嚇效應。

如此背景之下,更可以看見蘇聯在背後的操作,其宣揚的共產主義對當時對於自己政府極為不滿的人民而言,可以說是濟世良方。

同時世界上又發生了三大事件,為這群憤怒的左派青年帶來了莫大的激勵與影響。

一是理由不明的越戰代理戰爭,至今仍有許多人不明白他們到底為誰、為何而戰?二是毛澤東的文化大革命,對中國內部而言雖為浩劫,但在政治宣傳下,外國人眼中卻是非常前衛、潮流的革命運動。第三則是切·格瓦拉在古巴飛彈危機中促使古巴獨立,跌破眾人眼鏡。在這些長期醞釀情緒之下,終於在1968年於世界各地同時爆發。面對世界的這股潮流,日本大學生就像是找到了某種信仰、抑或追隨點,懷抱熱情發起了學運。但相較於及他國家,日本的抗爭仍算是溫和的。

全共鬪背景

抗爭手段相對和平的日本,何以如此憤怒?只因為看了電視,民眾便走向街頭?

日本的結構性問題,主要在於二戰戰敗後以美軍為首的盟軍最高司令官總司令部GHQ,插手了日本本土的內政。作為戰敗國懲處的其中一項便為日本憲法第九條下所規定,日本不得擁有國家軍隊,也因此為何現在的日本只有自衛隊,而非國家化的軍隊,為此至今仍留下了許多爭議,還有許多在經濟上為謀利益,對日本施加的諸多枷鎖。1959年,舊金山合約上又再追加了日美安保條約,美國不但可以在日本本土駐軍,所有軍隊支出皆由日本買單,即便美軍於日本犯法,日本當局也無權審判。作為託管的主管機關,美國亦可干預日本國會。諸如此類的不平等條約,引發了安保騷動,此後10年,大小規模不等的各式騷動仍不間斷,一路延燒至1968年的全共鬪。

當時由於日本國內有多起大學校園資金遭大筆挪用,但校方卻選擇視而不見的狀況發生,多所大學聯合組成了「全學共鬪會議」,提倡「校園解放」。那時學生們所打著反旗的口號已不再只是針對安保條約,更包含了戰後卑屈跪美的無能日本政府、沖繩問題、大學校園自治等議題。這些大學於1968年以東京大學安田講堂作為基地進行長期抗戰。

當年11月,東大校長辭職以示負責,校方亦派出談判代表團,希望學生能夠就此解散。但有鑑於1959年安保騷動時,日本政府派出機動特警隊進入校園內進行暴力鎮壓及逮捕,導致學生已不再信任政府願意以和平對話方式協商,故直接軟禁了校方談判代表團作為人質脅迫與當局對話。受到邀約的三島由紀夫,決定前往校園與學生辯論。但在三島前往東大的行動背後,或許也包含了他個人的目的。

面對戰後的日本局面,身為一個狂熱的愛國民族主義者,三島本身對懦弱的日本政府同樣也抱持著許多不滿。當出面與學生們辯論時,他也同時懷著私人的野心,企圖吸收這群學生進入他的楯之會,而其目標便是尊皇攘夷,奪回軍隊並且驅逐英美勢力,重新讓天皇成為日本真正的領袖。此部作品正是紀錄了當年三島由紀夫與學生進行激辯的紀錄片。

三島由紀夫生平

抑鬱的幼少期

三島由紀夫,本名平岡公威(Hiraoka Kimitake)。生於大正14年(西元1925年)。平岡家雖非為華族(傳統貴族),但家族作為後起之秀,積極的想與其他華族、世族藉由聯姻等手段攀附關係進而壯大家族聲望。身為長孫又體弱多病的三島自幼接受他祖母夏子強迫管束的教育。舊世族出身又執掌家族大權的夏子對於三島的保護與管教是極度嚴苛的,就連生母哺乳時都不得超過她規範的時間。在夏子的嚴格管束之下,三島不得與其他同年齡男孩來往,外出必須有夏子的同意及陪同,他的玩伴只有比自己年長的姊姊們,也不允許與其他男孩子遊玩或是講野蠻粗俗的用語,因此年幼時期的三島所使用的是女性的用語,所有刀劍玩具一概被沒收,就連吃的點心都必須經過祖母先試毒。

展露文學天賦的青少年時期

直到升上了中學,三島進入了當時只有皇室才能就讀的學習院就學,才逐漸脫離了夏子的管束。由於過去受到喜愛傳統歌舞伎、俳句的祖母的薰陶,加上母親橋家的外祖父又是漢學家,三島在文學方面的才華逐漸開花。升上學習院高等部後,三島所寫的中篇小說≪繁花盛開之森(花ざかりの森)≫,被他當時的國文老師清水文雄代為投稿,立即獲得了各界的認可。儘管當時三島的父親極為反對他投入文學創作,但清水不忍埋沒了三島的天賦,便讓他以「三島由紀夫(Mishima Yukio)」的筆名出道。

藉由這個筆名,可看出三島擁有高深的傳統文學底蘊。「三島(Mishima)」是一個可以清楚看見富士山的地名,為望神山之地;「由紀(Yuki)」為日本傳統神道教中,天皇在即冠位前所舉行的大嘗祭中所吃的、代表著能夠進奉給天皇最優選的穀物;「夫」則為日本男子美稱。三島期許自己可以望向日本神山,並且成為能夠貢獻給天皇最美好的穀物的人才。

外在環境與人際造就人格

由於學習院的環境以及跟華族的直接接觸,加上身邊許多朋友投身戰場帶來的許多見聞,這些都不斷影響著三島的愛國主義,也型塑了他日後的人格。進入東京帝國大學就讀法學部,主攻德國刑事訴訟法的三島,他的出道作品終於作為單行本發行。但那時處在攻克鬼畜英美、實現天皇志業的社會氛圍下,其文學作品卻逐漸轉為對愛國主義的宣揚及歌頌陣亡的忠魂。而三島對於學生時代的記憶、那些愛國的激情停留於此,這或許也是日後他面對全共鬪的學生時,認為他們的激情有著共通點,只不過全共鬪的訴求偏離了他提倡的皇國主義,他希望將其吸收並加以「導正」。

二戰與戰敗後所帶來的轉變

三島年輕時期不斷在浪漫派的文壇領域鑽研,但隨著他的文學作品的累積,日本也逐漸踏入二戰的泥淖,由於戰況不利,三島被徵召到多個兵工廠當作業員,而命不該絕的三島,多次在緊密的空襲中死裡逃生,但不久後他仍收到了”赤紙”,軍隊的兵單。諷刺的是,三島自幼體弱多病,又在夏子過度保護下成長,父母都認為這樣的孩子不可能會通過兵檢,但無奈兵檢卻順利通過了。不過在入伍新訓時,三島因為發燒咳嗽不斷,被軍醫誤判為肺結核,當天就被強制退役。在外人眼中的好運,卻是三島一生噩夢的開始。戰爭結束後,三島不斷的質疑自己當時到底是否有意識的逃避入伍的機會,對於如此愛國的自己,竟然在毫不自知的情況下成了逃兵,對他而言那是畢生的汙點。

1945年8月15日,日本戰敗投降,天皇向全國人民宣告自己非神,只是凡人。三島內心的某個部分就此終結,但另一個部分卻才剛要開始。

三島由紀夫_幼年期
三島由紀夫_青年期
三島由紀夫-繁花盛開之森
天皇的銀手錶
三島由紀夫與恩師川端康成
三島與貓

二戰時,日本因為軍力不足,實施學徒徵招令,將學生們也投入戰場上,並喊出「一億玉碎」的口號(當時日本人口總數約一億人),意旨日本將戰到最後一兵一卒,直到一億人口全陣亡為止。如此激進的思想,讓同盟國認為日本是動了真格,對日本發動登陸作戰、全島作戰,在沖繩第一戰時,身經百戰的盟軍即在沖繩的一座小島上損失了上萬的海軍陸戰隊兵力,幾乎陣亡殆盡,他們便深刻體認到這便是日本堅韌的民族性。當時盟軍對於日本這種過度的神風精神以及皇武精神感到震驚,因此下令從日本最北的北海道到最南端的沖繩都不設立「敵後區(非軍事區內不得隨意攻擊、屠殺)」,使得日本全土都成了戰區。但即便如此,日本仍不屈撓,逼美國不得不投下兩顆原子彈以示警告,日本才投降。

大學時期初遇恩師川端康成 正式踏上作家之路

大學期間,三島把過去對日本傳統文化、文學以及藝術的愛轉換成現代性浪漫作品的同時,他也開始染上了(正值二戰期間)右派軍國主義的色彩。但命運的作弄讓本該像其他捨身報國青年一樣,一心想要為國效忠的三島在收到國家徵招後,卻因為軍醫誤診,當天就被退伍,硬生生的將他帶離了上戰場獻身的機會。

由於終戰,沒有成功留在軍隊的三島復學重返校園後,隨即又面臨了新的問題。未婚妻改嫁銀行行員、最愛的么妹驟逝,受到這接二連三的打擊後,他的出≪繁花盛開之森(花ざかりの森)≫也因為戰爭,人們無心欣賞浪漫派作品而遭腰斬。加上戰中三島與右翼走得太近,戰敗國的日本在GHQ監管下,做為一個過去的右翼分子又充滿了皇國主義思想的文壇新秀,理所當然被視為了政治不正確的危險人物且遭受排擠。

走投無路的三島只好帶著自己的作品,四處尋求文壇名家的評價,希望可以再次得到出版的機會,但多次遭到無情的退稿。偶然間,他得知川端康成對他連載月刊上的作品有不錯的評價。儘管當時的川端尚未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但卻已經是個有一定的名氣的作家,三島便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態去找他。川端向出版社推薦三島的作品作為提攜,三島後來不少的中篇作品,也經由川端逐章逐節的審閱,因此三島認為川端視自己生涯的大恩人,稱之為恩師。三島的生活也因為川端的協助有了改善,讓他得以用作品稿費支持整個戰後家道中落的平岡家。

因為川端的相助,讓三島覺得這是絕佳的機會,此後他便四處會見文壇名家與之交流,而當中最有名的一場,便是與太宰治的會面。

太宰治是個眾所皆知的虛無主義者,喜歡強調自己的「渣」無上限;而三島是一個極右主義的熱血青年,可想而知這兩人有多不合拍。某日,三島闖進了太宰的文學沙龍,很認真地與太宰討論著許多文學上的問題,三島直接了當地告訴太宰治,自己非常討厭他的作品。不過太宰轉頭對三島說『你不喜歡可以不要來』但內心又覺得與三島討論的話題其實也挺有內容的,便又腆著一張臉對他說『但是你還是來了嘛!那就表示你還是喜歡我的嘛!對吧?』。雖然最後該場會面不歡而散,但也因為這樣的行為,讓三島內心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後來寫給川端的信中也提到了太宰的新作品,給了極高的評價『以敘事詩而言,該作幾乎是完美的,但敘事詩是不能完美的,因為敘事是要延續的…』。

三島一面越發密集的與文壇接觸,一面徘徊在就職跟作家掙扎之間。雖然三島的父親一直期望平岡家要成為華族,但因為戰敗,導致華族夢碎、家道中落,父親曾告訴他可以去寫他喜歡的小說,但是因為三島尚未有個穩定的工作,父親心裡還是非常擔心。1947年,三島從大學畢業,投考銀行員落選(當初搶走三島未婚妻的男子便是名銀行行員),但他並沒有因此受挫,便參加了文官一級考試(似台灣國家高考),進入日本大藏省(似台灣財政部),成為了大藏省中,銀行局國民儲蓄課的課員,換而言之,他成了搶走他未婚妻的人的上司,這讓三島的心結的到了一絲的解脫。在他進入大藏省時,身旁的人以及職場上的前輩們對他的寫作能力都非常期待,但是三島面對工作,似乎卻不是那麼認真。某次三島替大藏省長官寫致詞稿時,寫下了一句話『像我這樣的禿頭老爹,出現在兩位美女的表演之後,實在是非常抱歉…』,當時被課長憤怒批改到破掉的原稿被保存了下來,如今仍被大藏省視為佳話。

一年後,離開大藏省立志專心成為小說家的三島,將長久以來所累積的東西,全投入了他首次挑戰的長篇小說≪假面的告白(仮面の告白)≫。該作以三島自己的前半生為原形,並用了大量的心理、犯罪分析的筆法所寫的一部作品。起初的反響不太好,大眾尚未理解,但因為的到文壇大佬們給了很高的評價,於1948年一躍成為了TOP 3的暢銷之作,也確立了他作家的身份。

三島崩壞的序曲—頹靡及畸美風格的開始

儘管靠著作品大賣,三島徹底改善了戰後平岡家的生活,但在作家身分加上民族(愛國)主義所產生的化學效應下,他對於自己那有時會強烈到無法抵抗程度的高度感性無法獲得宣洩而感到抑鬱,他不斷尋求能夠容納得下那樣強烈情感的肉身寄託,於是他開始寫古希臘式悲劇中,美男子們的男男之愛,企圖發洩心中對於感性的不滿足。

那時,他以成名作家身份,通過了GHQ的重重檢閱考核,踏上了他搭船環遊世界的旅行,而整個旅程也帶給了他巨大的衝擊,也是一種抒發。後來他將這一段經歷出版成名為≪潮騷≫的作品,在那個出國不易、又沒有網路世界的年代,這樣遊記類的作品相當受歡迎,也再一次將三島的創作推向了高峰。這趟旅程也開啟了三島的健身之路,將自己的形象改造成了希臘式的完美肉體,沒有贅肉、沒有多餘之物,以嚴格的紀律、純粹的美而存在的自己。

肉體改造的成功以及≪潮騷≫將他作品推向高峰,讓他的人生產生了關鍵性的訣別。事實上,在他改變自我的這段期間內,正好寫下了≪金閣寺≫一作。≪金閣寺≫可視為他與那個脆弱又小的自己的訣別,亦可說是對他前面人生的總結。如果說≪假面的告白≫是三島的自白,那≪金閣寺≫便是在他自白之後所下的結語。在看似多采多姿、名利雙收的生活下,三島的根本矛盾仍然沒有被解決,也是悲劇的開始。

黃金十年與延續文學之路的理由

自三島三十歲肉體改造成功後的十年,算是三島過得多采多姿的時期,他嘗試了許多不同的事物,得以恣意發揮自己的創意、想法,亦於電影圈、寫真集出版等均有涉略。1959年,三島推出了新作≪鏡子之家(鏡子の家)≫,卻被評為失敗之作,在作家同儕以及仰仗的文學大佬間未獲得肯定,讓三島受到很大的打擊。

三島認為自己有義務與責任,將日本之美(文學、文化、戲劇等)傳承下去,但實際回頭看看他的賣座小說,似乎都跟這些沒有太大的關聯,反而都是比較意識流、心理型態的作品。這對於一個對自己定位明確的作家而言,是件心痛的事。過於激進、急切的自我改造與自我定位,是三島一生的死點,也是他崩潰的主因,因為手法極端,導致了三島的自我欺瞞,認為自己不再弱小,已經完完全全的改變了,而刻意遠離、閃躲自己原本的形象。或許三年時間的修正的確可以快速使病弱的身軀變得強壯,但心靈卻無法在這三年的時間把一切都代謝掉。這些偏執的行事作風漸漸地使身旁的人感到困惑,也間接斬斷了他原本在文學界的人脈。

≪鏡子之家≫失敗以及諾貝爾文學獎的落選後,他對於自己未來的路線感到非常不安,一個原因是因為自我訣別的手段太過激進,二來是他一直無法解釋他內心本質上的右翼和愛國狂熱主義,但他的作品又無法碰觸到這個領域,於是他開始醉心於心理學的「行動」這個概念,認為一切都是行動。在三島的晚年,他不斷的嘗試想要總結出自己的多面性,要如何去理解那時候的日本會突然放棄了皇道精神,為何人民不再遵從天皇,和他過去的時代不同。他的執迷、行動的詮釋加上生活上的不順遂,開始他越發嚴重的病態自戀和執迷,他深信自己是繼承了過去的日本精神跟現代日本間的橋樑的天選之人,認為自己的一切都是為此而存在。他的作品在60年代後,便進入了很強烈的歷史講解與大和精神的再造,與主流文壇漸行漸遠。

這十年對他來說,是藥也是毒。儘管這段期間三島過得很快樂,但他仍無法成功解開他的心結,仍是痛苦的,因為他無法將他的快樂與他的本質做連結,他的快樂都是來自從事或是他不喜歡的文明,但他的另一面、所追求的卻是一直無法說出口的那份對日本傳統文化、武士精神的愛。許多成功帶給他的,卻也是他內心中所批判的。他心中的王道樂土、大和精神在眾人心目中已日漸薄弱,他自己也知道大勢已去,儘管他也是戰爭結束後新時代的受益者之一,但快樂的日子總是與內心相衝突,對他而言,想必是相當矛盾且痛苦的。

900號教室的思辨

當時的日本政府將人民與戰爭連結的非常緊密,人民認為,自己理當為國家犧牲,但是滿腔熱血的三島卻因為種種因素做不到為國犧牲,讓他覺得自己與旁人格格不入。

900號教室中三島開場就說了「我是來這裡測試言語的力量」,就好似早在踏入講堂前就已經為這次辯論設立了目的,他也明白這個目的並不會被達成。在與學生對談開始不久,自芥正彥上台後,整個對話被帶到了一個非常哲學的領域中。儘管表面上,兩人訴說的是不同的東西,但是兩個人的對話是不斷持續的。兩人進行漫長的哲學思辨過程中,台下已經有許多學生開始躁動。雖然有人說芥正彥那時帶著自己女兒上台參加辯論,是想緩和現場氣氛,但他是不是想要藉著這樣的手法控訴這個社會?其實芥正彥不是一個左派不左派的人,他就只是一個很善於在不同的時空背景下,轉變自身姿態進而煽動他人的人,僅因為這樣煽動行為的背後能夠為他自身帶來利益而已。就如同他和三島討論了關於空間、他者、解放區等概念後,只留下了一句話『我覺得無聊了,我要走了』便離開了現場,他並不在意那場辯論所帶來的結果。其實現場有許多學生也非常認真的提問、發言,而三島也都給予了認真誠懇的回應,只相較於他與芥正彥的對話,便稀釋了其他人話語的存在感。這樣一場脫離主要議題的哲學辯論,在整體全共鬪的運動中,似乎難以令人感受到像這樣的一場辯論對全共鬪這項學運本身是否有精神上的激勵,抑或是整體運行等有任何實質的影響。

全共鬪辯論事件,其實對三島有相當程度的影響。他開始覺得自己跟這個時代、那些左派青年,還有眼前那群心中早已沒有天皇、長得像日本人但卻也不是日本人的人,已經無法再有交集、溝通,於是他給了自己最後一次機會,1970年自衛隊東京市谷駐屯地的兵變(三島自稱),在陽台上發表了十分鐘的喊話,被噓下台後便切腹自殺,結束了自己45年的人生。

環遊世界之旅
三島由紀夫|生平記事
個人寫真集
最後的演說

資料:陳漢翔 講解

校對:嚴非/口述整理

片商:天馬行空

故事之後的對談

嚴非: 900教室的這場辯論,對日本帶來甚麼影響?日本人對這件事有甚麼想法?它是一個很重要的事件嗎?

老熊精: 雖然全共鬪在日本並沒有被定義成一個成功的群眾事件,因為相較於63年安保運動,他們的目標不明確、組織鬆散,綁架了談判代表後,只因為三島出席了那場辯論,學生就莫名其妙的把人都給放了;再加上這場學運是由許多不同學校學生組成,當時的醜聞也越來越多,彼此之間的擠兌、派系間的糾紛不斷在發生,反而比較像是一場鬧劇,但在那之後也對日本產生了很大的本質上的影響,此後日本左派徹底失去了民眾支持,民眾普遍認為日本的左派都是一群神精病,而且因為該組織太過混亂,就連自己內部也開始大分裂,極端偏激的左派分子甚至組成了恐怖組織(如赤軍聯、大東亞主義團),發起了劫機、武裝暴動、聯手海外恐怖組織胡作非為,導致日本的左派更加被厭惡。

其實全共鬪原本有機會成為第二個光洲事件,但它有兩個先天上的弱勢。一是日本政府從未到達韓國當時的獨裁水準,即便是63年的安保運動與68年的全共鬪事件,日本政府也未出面干預到誇張的程度,且不同於光洲事件中人民喊出的訴求是需要自由的生存,日本的訴求反而都偏向自我,所以並無所謂的燃眉之急;另一方面是,全共鬪與光洲事件的差異在於,人們生活、生命並未受到威脅,而日本的經濟狀態也是處於泡沫經濟前的極盛世,換而言之,就算不發起抗爭,人們仍然是衣食無虞,可以過上不錯的日子。在飽暖思淫欲的狀態下,實難激起民眾的危機意識。

嚴非: 這跟他們長久以來很接受他們的官僚體系有關係嗎?

老熊精: 有,但最大的關係在於,當時那些年輕學生的行為(群聚的嬉皮、胡鬧)在電視轉播下,大家難以聯想到這些人是烈士,尤其是在相較於安保之亂又特別明顯。

嚴非: 他們(全共鬪學生)的行為在媒體的呈現下,讓他們逐漸失去民心。

老熊精: 900號教室辯論對於日本另一大影響,就好似這群學生們與三島在電視觀眾前演了一齣鱉腳的戲。當時日本那些真的在戰場上衝鋒陷陣過的老兵都尚未凋零,在經歷過大風大浪的老兵眼裡,只會嘴砲的學生們高喊著要引領一個更好的日本,是實實在在的笑柄。

嚴非: 此部紀錄片似乎對日本有著某種程度的重要性,但綜觀900號教室的辯論似乎在當時是一場鬧劇,但搬到了現在卻成了重要的事件,這到底是因為媒體的包裝又或是因為三島由紀夫的參與?

老熊精: 基於媒體(票房)考量,整個事件被包裝成了現代史中一個壯闊的事件,另一方面當然也是因為三島由紀夫。三島在晚年時留下了許多不日本、違反日本傳統現代價值觀的事蹟,因此對日本而言,三島一直都是一個非常具有話題性的人物,只要提到他,就會引起軒然大波。至於為什麼要將整場辯論塑造成非常壯大、重要的事件?因為日本目前也面臨了同樣的狀況。是否要廢除九條憲法?中共武力犯台時,日本是否要行使區域防衛權?日本到底能否永和?這些都是現在日本所面臨的問題。一方面想要藉由三島再次喚起日本人的神經、學運世代的神經,二方面也是想要借古諷今,現在的日本不也和當時有些相似嗎?

嚴非: 雖然我不是很了解,但現代的日本年輕世代似乎對政治非常冷感?

老熊精: 日本現在是所謂的冷世代,對於政治極度冷感,投票率低的驚人,幾乎沒有人想要去投票。

嚴非: 從這角度上來看,日本人似乎想要慵懶地過著自己的日子,不去關心政治,但是卻又深受官僚體制的摧殘嗎?

老熊精: 許多人眼中,日本人就是一群安順的綿羊,但本質上並非如此。這裡必須要提到「官僚」與「平民」的概念。官僚嚴格上來說,是比須等到軍權衰退後,君主立憲時代出現後才產生的,在那之前,事實上並無官僚概念存在,只有「王」才是一切權利的源頭。所謂的官僚是可以分散掉王權絕對權力的系統,因此在絕對王權的時代,這是大逆不道誅九族的行為,所以對日本來說,官僚是一個十八、九世紀才誕生的新概念。在那樣的情況下,官僚系統最初的目的、需求,是希望可以在過去視幕府將軍、天皇、朝廷為絕對單位的權力下,將權力稀釋並且釋放出來,也就是說,社會的運作應該是讓有能力的人產生好的行為,有了正確的結果後,得到權力的依歸。而且官僚的特色是非常態、可取代的,透過投票、有限的任期暫時擁有權力,作為社會調節法。而日本在明治維新時,也曾經期待他們可以走官僚系統,也確實做到了,但近入昭和時期後,卻被軍國主義給破壞了,大家普遍認為官僚系統太慢,為了成為東亞共榮圈的領頭羊,必須要將所有權力再次回歸給一個王,但這個王從天皇變成了軍部,使日本成了一個軍國國家。由以上日本歷史脈絡來看,其實日本人並不是那麼喜歡/習慣官僚的,又或者說他們對於官僚並不熟,他們孰悉的反而是聽從幕府將軍、遵從軍部大本營的指令。

嚴非: 在日本人的隱忍中,是否包含了對於武士的尊敬?這裡的武士並非真正是武士,而是在社會中仍存在這一種階級概念。

老熊精: 沒錯。不管他們為了日本也好,天皇也罷,無論他們如何去包裝他們的國家體制、名號,他們的本質就一直都是非常封建的。如果沒有權力,就無法作為,而權力是怎麼來的?現在日本人可能會回答你『是透過合法政權投票而來的』,但是投票選出來的這群人,為何跟十七世紀的大名有著相同的姓氏?為何日本政壇上幾乎沒有素人?你們的民主真的是有流動性的嗎?面對這樣的問題,可能連日本人自己也回答不出來,因為封建階級的觀念仍舊深植人心,只是多數人並未察覺。

嚴非: 這讓我想起前陣子日本千葉市市長選舉中,出現了很多行徑或是政見誇張的候選人。

老熊精: 其實日本現在許多政見發表會,就如同綜藝舞台,這跟台灣也很像。

嚴非: 似乎在東南亞也有類似情況。政治綜藝化,這到底是政治冷感造成的?還是政治熱情所造成的?

老熊精: 政治綜藝化是為了讓冷感的人回溫,所以把口味越玩越重。

再回到日本人是不是習於服從官僚的問題。其實,日本根本沒有官僚,日本人只服從那個最大的權力,這也就是為什麼他們習慣服從幕府將軍、天皇。但是這是無法在現代的日本拿出來公開討論的一件是,日本人不喜歡,也不允許外界因為他們這樣的習慣,就當作日本人溫順的民族性的原因來看待。

嚴非: 日本人對政治的冷感是因為對官僚的不信任?

老熊精: 政治冷感並非來自對於官僚的不信任,而是他們認為官僚是無用的,官僚系統都是假的,所有在台面上看到的,都是十六、七世紀留下來的大名或家老。這是眾人共同認知的”建前(たてまえ)”,也就是所謂的表象,實屬一種默契。

日本人為何對政治冷感?真的是這群左派青年所造成的嗎?這些左派青年只是導火線,也可以說是最後的結果。但最本質的問題還是在於,也是三島不解的地方。三島在某方面來說,就是過於誠實,他將看到的扭曲現象點出來,日本不是一直都是習慣性的尊皇、尊崇著大和最偉大的人的意思過日子嗎?但現在突然間搞民主,提倡自衛和平共存,這不是一件很奇怪、違背日本精神的一件事嗎?三島認為他才是真正的日本人,他必須要教導那些人如何作為一個日本人。學生們心裡也明白這個道理,但也正因為日本人的尊皇意識的本質,才導致他們的不滿,因此學生才會站出來想要顛覆這樣的本質,因為這觀念本質上就是錯誤的,所以我們是推翻這個本質的救星,將相反立場的三島視為敵人。但三島認為他並不是敵人,他才是當時日本的救星,左派的學生才是敵人,理念背道而馳的雙方進而走入了死局。

嚴非: 所以日本這個整體的問題到現在都一直沒有被解決。

老熊精: 其實台灣也是假官僚主義。應該說全世界都一個官僚主義的失敗化。官僚主義本質是稀釋絕對權力,讓權力暫時可以落在有能力的人手上,讓社會可以正常新陳代謝不斷進步,不被少數寡頭掌權。但事實上官僚這個體制從十八、九世紀被設計出來之後,就一直存在著一個很大的風險,如果官僚成為了新的貴族怎麼辦?這不管走到哪裡都是一樣的,因為大家都知道,能夠成為官僚的還是那群少數的人。就好像台灣台面上的政二代、政三代非常多,這真的合理嗎?而且似乎還成了一種喜文樂見的景象。

嚴非: 對,感覺台灣一直都有這樣的情況。幾年前也就有父親去世,由兒子出來參選還打著父親的名號,當時所有人都知道最終會由那個兒子獲勝,好像由下一代來繼承這個位子是一件很應該的事。

老熊精: 即便是父親還在,由兒子來繼承也是很應該。大家都沒有思考過,這是一件很不民主的事情嗎?

嚴非: 的確很不民主,但大家卻又很習慣。

老熊精: 這在全世界都一樣,也就是所謂的官僚主義的無效化、失效化。

嚴非: 這種觀念跟原本的體制是非常矛盾的,而且它是由人民驅動。

老熊精: 對的。最後回到我們的主題上。實際上,無論是官僚主義也好、世旺也好,三島和學生們在全共鬪事件中,都只是事件中的演員而已。三島飾演的是一個被原生家庭期待成為華族,自身是不是逃兵、懦夫,還有他本質上對這個世界總是充滿背叛與不能理解的,外表強壯、內心糾葛的文豪;芥正彥則像是個不斷變換姿態的黑心推銷員,他所做的一切,最終都只是為了自己的快樂。只是,三島最後的結局是對他強壯完美肉體與日本精神唯一傳承者的腳色入戲太深後,發現這個人設在現代日本的舞台已經演不下去,因此最後決裂選擇了自殺結束了一切,就好像一個出不了戲的希斯·萊傑;芥正彥則是選擇成為一個,當了很久的女明星,賺了很多錢,一直到晚年才告訴大家,自己是一個壞蛋的凱文·史貝西。其實兩個人都是演員,也只是演員。

延續這兩週所講的,日本本身就是一個很大且怪異的舞台,本質上演的是歌舞伎,告訴大家「我們還是跟以往一樣,聽將軍、天皇的」,但卻賣著歌劇門票,「純正西方,原汁原味的自由民主」。實際上就是一場超大的集體錯亂。環境錯亂,舞台壞了、很多演員也壞了。在一個劇本對不上、場景搭錯、演員出不了戲的條件下,開機後到底會導出甚麼樣的劇情?若我們將三島由紀夫與東大全共鬪解密的關鍵三小時這部紀錄片放到現代,最有趣的地方就是,這樣一齣荒誕的戲,該如何演下去?電影中許多荒謬的情節,也映照著我們現在所處的這個世界。

嚴非: 其實在看過紀錄片後,我不是很能理解這場辯論對整個運動的意義?但可以知道的是,它確實動搖了當時許多參與者的想法。

老熊精: 起初學生們共同綁架了談判代表,想要與政府對話進而完成他們的夢想,卻因為三島的一席演說與辯論後,就莫名其妙地將人質給釋放了,原來,他們的夢想是如此的廉價。

嚴非: 沒錯,我覺得廉價。因為其實在那時候學生們對這群人(三島)的到來是抱持著憧憬的。

老熊精: 但那時也有一群人,認為當時的潮流就是「革命」,壓根就不知道運動本身的訴求是甚麼,就抱著看熱鬧的心態去了現場。

嚴非: 就像其中一名楯之會的成員認為,那時候的潮流就是革命。革命就是一件很潮的事。就好像維新之前,有一群打著壤夷口號的人,只是到後來變成了全共鬪這群人,歷史只是不斷在重演。

以上是我看完紀錄片的一些想法,當然有些想法是很個人的,包括我認為辯論的內容已經遠超過了全共鬪的主題,但是這些人都想是在這當中不斷的在找尋自我。在他們不知道該如何定位自己的時候,或許這場辯論給了某些人想法,導致後來運動雪崩式的瓦解。至於三島,最終也沒能完成自己想要做的事,如同這兩週我們故事裡聽到的,他在自衛隊的演說完全不被理睬,他只能以切腹自殺的方式離開,而這樣的死法似乎不如他想像中的體面,並沒有被大家視為英雄。或許在他心中已經明白,自己即將被時代淘汰。站在個人觀感嚴厲的批評,他比較像是一個懦夫,因為一旦他活到下個時代,他就必須抱著他的天皇思想去面對與全共鬪學生們相同的壓力,而且完全沒有勝算。

老熊精: 這說得很犀利、很不留情面,但重點是,我同意。三島的死,是懦夫。他看見自己最珍視的東西,在下個世代勢必會落為認人嘲笑的,他也知道屬於他的劇本、舞台、人設也都崩壞。其實世界上有很多這樣的人,但真正的英雄,不會在面對這樣的挫敗時,就選擇壯烈的死去;真正的英雄是,就算時代改變了,還是能將自己的星火延續下去,即使這個過程與代價是必須受到社會的調笑。

嚴非: 紀錄片的最後,訪談記者問芥正彥認為全共鬪為何失敗、是否感到可惜,而他卻回答『我沒有輸,我還活著』。我覺得,他以三島應該要有的方式活了下來,但三島卻以對方的方式輸了。

老熊精: 三島最可惜的地方,在他視為與自己訣別的一作【金閣寺】裡給了主角活下去的結局,但他是否想過他也可以選擇相同的結局?他也可以破壞了自己的虛幻以後,當個懦夫活下來。儘管三島的死並未帶給人們太大的影響,但我們卻也不可否認他在文學上的貢獻,他在很多方面並不是一個讓人覺了死了也沒差的人,如果他留下來,有些事情也許就會很不一樣。

嚴非:雖然這是我的結論,但其實我的懦夫並不是認為三島是個差勁的人,是三島這個行為本身,會讓我對他這個事件下了這樣的註解。

老熊精: 我覺得這是合理的。一個人的好壞,不用從他的每一個形容詞去定義。你可以賦予他許多形容詞,但是在這件事情上或許他就是個懦夫。

嚴非:其實三島最後說了一句話,雖然我說他自殺是懦夫的行為,但是他那一句話讓我很感動,他在辯論尾聲對學生說到『我來這裡是想要留下我的話語,我相信各位的熱情,不管怎麼樣,我都相信你們的熱情』。在我的想法中,這群所謂的極左極右,他們最後就像馬蹄鐵一樣,他們會走到一個點。你可能可以說他是莫比烏斯環,當你一直走一直走,你就會走到反面。遊人說,那個時代是言語還有力量的最後一個時代,這個可能是我同意的,因為現在言語的力量越來越奇怪了。

最後感謝熊精這兩週為我們分享了很多三島由紀夫與東大全共鬪的故事,還替我們補充了很多背景。日後如果有關於藝文的議題,負文學也會持續再做專題跟大家分享,有興趣的朋友們可以多多關注,也謝謝這次大家的參與。

三島由紀夫|生平記事

三島由紀夫vs東大全共鬪

全共鬪時代背景

動盪的60年代

1960年代,世界剛從二戰的渾沌中獲得解放了20年,勝利的愉悅、和平的復興離當時的社會都還不遠,甚至是那些曾經匍匐於戰場上的士兵們也尚未老去。

但是,人們付出了一切終止了二戰,這真的是一個快樂和平的時代嗎?60年代在冷戰的二極體制下,各種暗潮洶湧的戰爭,仍如火如荼在發生。對世界更是一次又一次的衝擊,尤其二戰後新媒體--電視的出現,透過電視的轉播,讓戰爭的醜惡毫無保留的被呈現在大眾眼前,造成了社會上的衝突,世界各地幾乎都掀起了長期以來對於二戰後對極右派政府的不滿。

戰勝的同盟諸國,對此動盪不安的社會更是採取了一致的態度,認為戰爭一觸即發,面對「邪惡」的自由陣營,兩者都已經隨時準備要用核彈血洗彼此,人民理應更加順從政府,否則大家終將同歸於盡,等諸如此類的恐嚇效應。

如此背景之下,更可以看見蘇聯在背後的操作,其宣揚的共產主義對當時對於自己政府極為不滿的人民而言,可以說是濟世良方。

同時世界上又發生了三大事件,為這群憤怒的左派青年帶來了莫大的激勵與影響。

一是理由不明的越戰代理戰爭,至今仍有許多人不明白他們到底為誰、為何而戰?二是毛澤東的文化大革命,對中國內部而言雖為浩劫,但在政治宣傳下,外國人眼中卻是非常前衛、潮流的革命運動。第三則是切·格瓦拉在古巴飛彈危機中促使古巴獨立,跌破眾人眼鏡。在這些長期醞釀情緒之下,終於在1968年於世界各地同時爆發。面對世界的這股潮流,日本大學生就像是找到了某種信仰、抑或追隨點,懷抱熱情發起了學運。但相較於及他國家,日本的抗爭仍算是溫和的。

東京大學學運

1968年東京大學學運

全共鬪背景

抗爭手段相對和平的日本,何以如此憤怒?只因為看了電視,民眾便走向街頭?

日本的結構性問題,主要在於二戰戰敗後以美軍為首的盟軍最高司令官總司令部GHQ,插手了日本本土的內政。作為戰敗國懲處的其中一項便為日本憲法第九條下所規定,日本不得擁有國家軍隊,也因此為何現在的日本只有自衛隊,而非國家化的軍隊,為此至今仍留下了許多爭議,還有許多在經濟上為謀利益,對日本施加的諸多枷鎖。1959年,舊金山合約上又再追加了日美安保條約,美國不但可以在日本本土駐軍,所有軍隊支出皆由日本買單,即便美軍於日本犯法,日本當局也無權審判。作為託管的主管機關,美國亦可干預日本國會。諸如此類的不平等條約,引發了安保騷動,此後10年,大小規模不等的各式騷動仍不間斷,一路延燒至1968年的全共鬪。

當時由於日本國內有多起大學校園資金遭大筆挪用,但校方卻選擇視而不見的狀況發生,多所大學聯合組成了「全學共鬪會議」,提倡「校園解放」。那時學生們所打著反旗的口號已不再只是針對安保條約,更包含了戰後卑屈跪美的無能日本政府、沖繩問題、大學校園自治等議題。這些大學於1968年以東京大學安田講堂作為基地進行長期抗戰。

當年11月,東大校長辭職以示負責,校方亦派出談判代表團,希望學生能夠就此解散。但有鑑於1959年安保騷動時,日本政府派出機動特警隊進入校園內進行暴力鎮壓及逮捕,導致學生已不再信任政府願意以和平對話方式協商,故直接軟禁了校方談判代表團作為人質脅迫與當局對話。受到邀約的三島由紀夫,決定前往校園與學生辯論。但在三島前往東大的行動背後,或許也包含了他個人的目的。

面對戰後的日本局面,身為一個狂熱的愛國民族主義者,三島本身對懦弱的日本政府同樣也抱持著許多不滿。當出面與學生們辯論時,他也同時懷著私人的野心,企圖吸收這群學生進入他的楯之會,而其目標便是尊皇攘夷,奪回軍隊並且驅逐英美勢力,重新讓天皇成為日本真正的領袖。此部作品正是紀錄了當年三島由紀夫與學生進行激辯的紀錄片。

《三島由紀夫vs東大全共鬪》劇照

結束辯論後,步出900號教室的三島由紀夫

三島由紀夫生平

抑鬱的幼少期

三島由紀夫,本名平岡公威(Hiraoka Kimitake)。生於大正14年(西元1925年)。平岡家雖非為華族(傳統貴族),但家族作為後起之秀,積極的想與其他華族、世族藉由聯姻等手段攀附關係進而壯大家族聲望。身為長孫又體弱多病的三島自幼接受他祖母夏子強迫管束的教育。舊世族出身又執掌家族大權的夏子對於三島的保護與管教是極度嚴苛的,就連生母哺乳時都不得超過她規範的時間。在夏子的嚴格管束之下,三島不得與其他同年齡男孩來往,外出必須有夏子的同意及陪同,他的玩伴只有比自己年長的姊姊們,也不允許與其他男孩子遊玩或是講野蠻粗俗的用語,因此年幼時期的三島所使用的是女性的用語,所有刀劍玩具一概被沒收,就連吃的點心都必須經過祖母先試毒。

三島由紀夫_幼年期

年幼時期的平岡公威

展露文學天賦的青少年時期

直到升上了中學,三島進入了當時只有皇室才能就讀的學習院就學,才逐漸脫離了夏子的管束。由於過去受到喜愛傳統歌舞伎、俳句的祖母的薰陶,加上母親橋家的外祖父又是漢學家,三島在文學方面的才華逐漸開花。升上學習院高等部後,三島所寫的中篇小說≪繁花盛開之森(花ざかりの森)≫,被他當時的國文老師清水文雄代為投稿,立即獲得了各界的認可。儘管當時三島的父親極為反對他投入文學創作,但清水不忍埋沒了三島的天賦,便讓他以「三島由紀夫(Mishima Yukio)」的筆名出道。

藉由這個筆名,可看出三島擁有高深的傳統文學底蘊。「三島(Mishima)」是一個可以清楚看見富士山的地名,為望神山之地;「由紀(Yuki)」為日本傳統神道教中,天皇在即冠位前所舉行的大嘗祭中所吃的、代表著能夠進奉給天皇最優選的穀物;「夫」則為日本男子美稱。三島期許自己可以望向日本神山,並且成為能夠貢獻給天皇最美好的穀物的人才。

三島由紀夫_青年期

三島由紀夫青年時期

外在環境與人際造就人格

由於學習院的環境以及跟華族的直接接觸,加上身邊許多朋友投身戰場帶來的許多見聞,這些都不斷影響著三島的愛國主義,也型塑了他日後的人格。進入東京帝國大學就讀法學部,主攻德國刑事訴訟法的三島,他的出道作品終於作為單行本發行。但那時處在攻克鬼畜英美、實現天皇志業的社會氛圍下,其文學作品卻逐漸轉為對愛國主義的宣揚及歌頌陣亡的忠魂。而三島對於學生時代的記憶、那些愛國的激情停留於此,這或許也是日後他面對全共鬪的學生時,認為他們的激情有著共通點,只不過全共鬪的訴求偏離了他提倡的皇國主義,他希望將其吸收並加以「導正」。

三島由紀夫-繁花盛開之森

三島由紀夫首部中篇小說≪繁花盛開之森≫

二戰與戰敗後所帶來的轉變

三島年輕時期不斷在浪漫派的文壇領域鑽研,但隨著他的文學作品的累積,日本也逐漸踏入二戰的泥淖,由於戰況不利,三島被徵召到多個兵工廠當作業員,而命不該絕的三島,多次在緊密的空襲中死裡逃生,但不久後他仍收到了”赤紙”,軍隊的兵單。諷刺的是,三島自幼體弱多病,又在夏子過度保護下成長,父母都認為這樣的孩子不可能會通過兵檢,但無奈兵檢卻順利通過了。不過在入伍新訓時,三島因為發燒咳嗽不斷,被軍醫誤判為肺結核,當天就被強制退役。在外人眼中的好運,卻是三島一生噩夢的開始。戰爭結束後,三島不斷的質疑自己當時到底是否有意識的逃避入伍的機會,對於如此愛國的自己,竟然在毫不自知的情況下成了逃兵,對他而言那是畢生的汙點。

1945年8月15日,日本戰敗投降,天皇向全國人民宣告自己非神,只是凡人。三島內心的某個部分就此終結,但另一個部分卻才剛要開始。

二戰時,日本因為軍力不足,實施學徒徵招令,將學生們也投入戰場上,並喊出「一億玉碎」的口號(當時日本人口總數約一億人),意旨日本將戰到最後一兵一卒,直到一億人口全陣亡為止。如此激進的思想,讓同盟國認為日本是動了真格,對日本發動登陸作戰、全島作戰,在沖繩第一戰時,身經百戰的盟軍即在沖繩的一座小島上損失了上萬的海軍陸戰隊兵力,幾乎陣亡殆盡,他們便深刻體認到這便是日本堅韌的民族性。當時盟軍對於日本這種過度的神風精神以及皇武精神感到震驚,因此下令從日本最北的北海道到最南端的沖繩都不設立「敵後區(非軍事區內不得隨意攻擊、屠殺)」,使得日本全土都成了戰區。但即便如此,日本仍不屈撓,逼美國不得不投下兩顆原子彈以示警告,日本才投降。

三島由紀夫與恩師川端康成

大學時期初遇恩師川端康成 正式踏上作家之路

大學期間,三島把過去對日本傳統文化、文學以及藝術的愛轉換成現代性浪漫作品的同時,他也開始染上了(正值二戰期間)右派軍國主義的色彩。但命運的作弄讓本該像其他捨身報國青年一樣,一心想要為國效忠的三島在收到國家徵招後,卻因為軍醫誤診,當天就被退伍,硬生生的將他帶離了上戰場獻身的機會。

由於終戰,沒有成功留在軍隊的三島復學重返校園後,隨即又面臨了新的問題。未婚妻改嫁銀行行員、最愛的么妹驟逝,受到這接二連三的打擊後,他的出≪繁花盛開之森(花ざかりの森)≫也因為戰爭,人們無心欣賞浪漫派作品而遭腰斬。加上戰中三島與右翼走得太近,戰敗國的日本在GHQ監管下,做為一個過去的右翼分子又充滿了皇國主義思想的文壇新秀,理所當然被視為了政治不正確的危險人物且遭受排擠。

走投無路的三島只好帶著自己的作品,四處尋求文壇名家的評價,希望可以再次得到出版的機會,但多次遭到無情的退稿。偶然間,他得知川端康成對他連載月刊上的作品有不錯的評價。儘管當時的川端尚未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但卻已經是個有一定的名氣的作家,三島便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態去找他。川端向出版社推薦三島的作品作為提攜,三島後來不少的中篇作品,也經由川端逐章逐節的審閱,因此三島認為川端視自己生涯的大恩人,稱之為恩師。三島的生活也因為川端的協助有了改善,讓他得以用作品稿費支持整個戰後家道中落的平岡家。

天皇的銀手錶

在學習院以優異成績畢業的三島,獲得天皇所頒發了一只銀手錶 三島由紀夫與恩師川端康成

因為川端的相助,讓三島覺得這是絕佳的機會,此後他便四處會見文壇名家與之交流,而當中最有名的一場,便是與太宰治的會面。

太宰治是個眾所皆知的虛無主義者,喜歡強調自己的「渣」無上限;而三島是一個極右主義的熱血青年,可想而知這兩人有多不合拍。某日,三島闖進了太宰的文學沙龍,很認真地與太宰討論著許多文學上的問題,三島直接了當地告訴太宰治,自己非常討厭他的作品。不過太宰轉頭對三島說『你不喜歡可以不要來』但內心又覺得與三島討論的話題其實也挺有內容的,便又腆著一張臉對他說『但是你還是來了嘛!那就表示你還是喜歡我的嘛!對吧?』。雖然最後該場會面不歡而散,但也因為這樣的行為,讓三島內心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後來寫給川端的信中也提到了太宰的新作品,給了極高的評價『以敘事詩而言,該作幾乎是完美的,但敘事詩是不能完美的,因為敘事是要延續的…』。

三島一面越發密集的與文壇接觸,一面徘徊在就職跟作家掙扎之間。雖然三島的父親一直期望平岡家要成為華族,但因為戰敗,導致華族夢碎、家道中落,父親曾告訴他可以去寫他喜歡的小說,但是因為三島尚未有個穩定的工作,父親心裡還是非常擔心。1947年,三島從大學畢業,投考銀行員落選(當初搶走三島未婚妻的男子便是名銀行行員),但他並沒有因此受挫,便參加了文官一級考試(似台灣國家高考),進入日本大藏省(似台灣財政部),成為了大藏省中,銀行局國民儲蓄課的課員,換而言之,他成了搶走他未婚妻的人的上司,這讓三島的心結的到了一絲的解脫。在他進入大藏省時,身旁的人以及職場上的前輩們對他的寫作能力都非常期待,但是三島面對工作,似乎卻不是那麼認真。某次三島替大藏省長官寫致詞稿時,寫下了一句話『像我這樣的禿頭老爹,出現在兩位美女的表演之後,實在是非常抱歉…』,當時被課長憤怒批改到破掉的原稿被保存了下來,如今仍被大藏省視為佳話。

一年後,離開大藏省立志專心成為小說家的三島,將長久以來所累積的東西,全投入了他首次挑戰的長篇小說≪假面的告白(仮面の告白)≫。該作以三島自己的前半生為原形,並用了大量的心理、犯罪分析的筆法所寫的一部作品。起初的反響不太好,大眾尚未理解,但因為的到文壇大佬們給了很高的評價,於1948年一躍成為了TOP 3的暢銷之作,也確立了他作家的身份。

三島與貓

作為貓奴,或許是三島不為人知的一面

三島崩壞的序曲—頹靡及畸美風格的開始

儘管靠著作品大賣,三島徹底改善了戰後平岡家的生活,但在作家身分加上民族(愛國)主義所產生的化學效應下,他對於自己那有時會強烈到無法抵抗程度的高度感性無法獲得宣洩而感到抑鬱,他不斷尋求能夠容納得下那樣強烈情感的肉身寄託,於是他開始寫古希臘式悲劇中,美男子們的男男之愛,企圖發洩心中對於感性的不滿足。

那時,他以成名作家身份,通過了GHQ的重重檢閱考核,踏上了他搭船環遊世界的旅行,而整個旅程也帶給了他巨大的衝擊,也是一種抒發。後來他將這一段經歷出版成名為≪潮騷≫的作品,在那個出國不易、又沒有網路世界的年代,這樣遊記類的作品相當受歡迎,也再一次將三島的創作推向了高峰。這趟旅程也開啟了三島的健身之路,將自己的形象改造成了希臘式的完美肉體,沒有贅肉、沒有多餘之物,以嚴格的紀律、純粹的美而存在的自己。

環遊世界之旅

日本以外的世界,帶給三島許多意外的衝擊,進而催生了≪潮騷≫一作

三島的肉體改造

為追求完美體態,而進行嚴格的肉體改造

肉體改造的成功以及≪潮騷≫將他作品推向高峰,讓他的人生產生了關鍵性的訣別。事實上,在他改變自我的這段期間內,正好寫下了≪金閣寺≫一作。≪金閣寺≫可視為他與那個脆弱又小的自己的訣別,亦可說是對他前面人生的總結。如果說≪假面的告白≫是三島的自白,那≪金閣寺≫便是在他自白之後所下的結語。在看似多采多姿、名利雙收的生活下,三島的根本矛盾仍然沒有被解決,也是悲劇的開始。

黃金十年與延續文學之路的理由

自三島三十歲肉體改造成功後的十年,算是三島過得多采多姿的時期,他嘗試了許多不同的事物,得以恣意發揮自己的創意、想法,亦於電影圈、寫真集出版等均有涉略。1959年,三島推出了新作≪鏡子之家(鏡子の家)≫,卻被評為失敗之作,在作家同儕以及仰仗的文學大佬間未獲得肯定,讓三島受到很大的打擊。

個人寫真集

不只寫小說,三島也發行了個人寫真集

三島認為自己有義務與責任,將日本之美(文學、文化、戲劇等)傳承下去,但實際回頭看看他的賣座小說,似乎都跟這些沒有太大的關聯,反而都是比較意識流、心理型態的作品。這對於一個對自己定位明確的作家而言,是件心痛的事。過於激進、急切的自我改造與自我定位,是三島一生的死點,也是他崩潰的主因,因為手法極端,導致了三島的自我欺瞞,認為自己不再弱小,已經完完全全的改變了,而刻意遠離、閃躲自己原本的形象。或許三年時間的修正的確可以快速使病弱的身軀變得強壯,但心靈卻無法在這三年的時間把一切都代謝掉。這些偏執的行事作風漸漸地使身旁的人感到困惑,也間接斬斷了他原本在文學界的人脈。

≪鏡子之家≫失敗以及諾貝爾文學獎的落選後,他對於自己未來的路線感到非常不安,一個原因是因為自我訣別的手段太過激進,二來是他一直無法解釋他內心本質上的右翼和愛國狂熱主義,但他的作品又無法碰觸到這個領域,於是他開始醉心於心理學的「行動」這個概念,認為一切都是行動。在三島的晚年,他不斷的嘗試想要總結出自己的多面性,要如何去理解那時候的日本會突然放棄了皇道精神,為何人民不再遵從天皇,和他過去的時代不同。他的執迷、行動的詮釋加上生活上的不順遂,開始他越發嚴重的病態自戀和執迷,他深信自己是繼承了過去的日本精神跟現代日本間的橋樑的天選之人,認為自己的一切都是為此而存在。他的作品在60年代後,便進入了很強烈的歷史講解與大和精神的再造,與主流文壇漸行漸遠。

這十年對他來說,是藥也是毒。儘管這段期間三島過得很快樂,但他仍無法成功解開他的心結,仍是痛苦的,因為他無法將他的快樂與他的本質做連結,他的快樂都是來自從事或是他不喜歡的文明,但他的另一面、所追求的卻是一直無法說出口的那份對日本傳統文化、武士精神的愛。許多成功帶給他的,卻也是他內心中所批判的。他心中的王道樂土、大和精神在眾人心目中已日漸薄弱,他自己也知道大勢已去,儘管他也是戰爭結束後新時代的受益者之一,但快樂的日子總是與內心相衝突,對他而言,想必是相當矛盾且痛苦的。

900號教室的思辨

當時的日本政府將人民與戰爭連結的非常緊密,人民認為,自己理當為國家犧牲,但是滿腔熱血的三島卻因為種種因素做不到為國犧牲,讓他覺得自己與旁人格格不入。

900號教室中三島開場就說了「我是來這裡測試言語的力量」,就好似早在踏入講堂前就已經為這次辯論設立了目的,他也明白這個目的並不會被達成。在與學生對談開始不久,自芥正彥上台後,整個對話被帶到了一個非常哲學的領域中。儘管表面上,兩人訴說的是不同的東西,但是兩個人的對話是不斷持續的。兩人進行漫長的哲學思辨過程中,台下已經有許多學生開始躁動。雖然有人說芥正彥那時帶著自己女兒上台參加辯論,是想緩和現場氣氛,但他是不是想要藉著這樣的手法控訴這個社會?其實芥正彥不是一個左派不左派的人,他就只是一個很善於在不同的時空背景下,轉變自身姿態進而煽動他人的人,僅因為這樣煽動行為的背後能夠為他自身帶來利益而已。就如同他和三島討論了關於空間、他者、解放區等概念後,只留下了一句話『我覺得無聊了,我要走了』便離開了現場,他並不在意那場辯論所帶來的結果。其實現場有許多學生也非常認真的提問、發言,而三島也都給予了認真誠懇的回應,只相較於他與芥正彥的對話,便稀釋了其他人話語的存在感。這樣一場脫離主要議題的哲學辯論,在整體全共鬪的運動中,似乎難以令人感受到像這樣的一場辯論對全共鬪這項學運本身是否有精神上的激勵,抑或是整體運行等有任何實質的影響。

最後的演說

1970年三島切腹前,在自衛隊東京市谷駐屯地最後簡短的演說

全共鬪辯論事件,其實對三島有相當程度的影響。他開始覺得自己跟這個時代、那些左派青年,還有眼前那群心中早已沒有天皇、長得像日本人但卻也不是日本人的人,已經無法再有交集、溝通,於是他給了自己最後一次機會,1970年自衛隊東京市谷駐屯地的兵變(三島自稱),在陽台上發表了十分鐘的喊話,被噓下台後便切腹自殺,結束了自己45年的人生。

資料:陳漢翔 講解

校對:嚴非/口述整理

片商:天馬行空

故事之後的對談

嚴非: 900教室的這場辯論,對日本帶來甚麼影響?日本人對這件事有甚麼想法?它是一個很重要的事件嗎?

老熊精: 雖然全共鬪在日本並沒有被定義成一個成功的群眾事件,因為相較於63年安保運動,他們的目標不明確、組織鬆散,綁架了談判代表後,只因為三島出席了那場辯論,學生就莫名其妙的把人都給放了;再加上這場學運是由許多不同學校學生組成,當時的醜聞也越來越多,彼此之間的擠兌、派系間的糾紛不斷在發生,反而比較像是一場鬧劇,但在那之後也對日本產生了很大的本質上的影響,此後日本左派徹底失去了民眾支持,民眾普遍認為日本的左派都是一群神精病,而且因為該組織太過混亂,就連自己內部也開始大分裂,極端偏激的左派分子甚至組成了恐怖組織(如赤軍聯、大東亞主義團),發起了劫機、武裝暴動、聯手海外恐怖組織胡作非為,導致日本的左派更加被厭惡。

其實全共鬪原本有機會成為第二個光洲事件,但它有兩個先天上的弱勢。一是日本政府從未到達韓國當時的獨裁水準,即便是63年的安保運動與68年的全共鬪事件,日本政府也未出面干預到誇張的程度,且不同於光洲事件中人民喊出的訴求是需要自由的生存,日本的訴求反而都偏向自我,所以並無所謂的燃眉之急;另一方面是,全共鬪與光洲事件的差異在於,人們生活、生命並未受到威脅,而日本的經濟狀態也是處於泡沫經濟前的極盛世,換而言之,就算不發起抗爭,人們仍然是衣食無虞,可以過上不錯的日子。在飽暖思淫欲的狀態下,實難激起民眾的危機意識。

嚴非: 這跟他們長久以來很接受他們的官僚體系有關係嗎?

老熊精: 有,但最大的關係在於,當時那些年輕學生的行為(群聚的嬉皮、胡鬧)在電視轉播下,大家難以聯想到這些人是烈士,尤其是在相較於安保之亂又特別明顯。

嚴非: 他們(全共鬪學生)的行為在媒體的呈現下,讓他們逐漸失去民心。

老熊精: 900號教室辯論對於日本另一大影響,就好似這群學生們與三島在電視觀眾前演了一齣鱉腳的戲。當時日本那些真的在戰場上衝鋒陷陣過的老兵都尚未凋零,在經歷過大風大浪的老兵眼裡,只會嘴砲的學生們高喊著要引領一個更好的日本,是實實在在的笑柄。

嚴非: 此部紀錄片似乎對日本有著某種程度的重要性,但綜觀900號教室的辯論似乎在當時是一場鬧劇,但搬到了現在卻成了重要的事件,這到底是因為媒體的包裝又或是因為三島由紀夫的參與?

老熊精: 基於媒體(票房)考量,整個事件被包裝成了現代史中一個壯闊的事件,另一方面當然也是因為三島由紀夫。三島在晚年時留下了許多不日本、違反日本傳統現代價值觀的事蹟,因此對日本而言,三島一直都是一個非常具有話題性的人物,只要提到他,就會引起軒然大波。至於為什麼要將整場辯論塑造成非常壯大、重要的事件?因為日本目前也面臨了同樣的狀況。是否要廢除九條憲法?中共武力犯台時,日本是否要行使區域防衛權?日本到底能否永和?這些都是現在日本所面臨的問題。一方面想要藉由三島再次喚起日本人的神經、學運世代的神經,二方面也是想要借古諷今,現在的日本不也和當時有些相似嗎?

嚴非: 雖然我不是很了解,但現代的日本年輕世代似乎對政治非常冷感?

老熊精: 日本現在是所謂的冷世代,對於政治極度冷感,投票率低的驚人,幾乎沒有人想要去投票。

嚴非: 從這角度上來看,日本人似乎想要慵懶地過著自己的日子,不去關心政治,但是卻又深受官僚體制的摧殘嗎?

老熊精: 許多人眼中,日本人就是一群安順的綿羊,但本質上並非如此。這裡必須要提到「官僚」與「平民」的概念。官僚嚴格上來說,是比須等到軍權衰退後,君主立憲時代出現後才產生的,在那之前,事實上並無官僚概念存在,只有「王」才是一切權利的源頭。所謂的官僚是可以分散掉王權絕對權力的系統,因此在絕對王權的時代,這是大逆不道誅九族的行為,所以對日本來說,官僚是一個十八、九世紀才誕生的新概念。在那樣的情況下,官僚系統最初的目的、需求,是希望可以在過去視幕府將軍、天皇、朝廷為絕對單位的權力下,將權力稀釋並且釋放出來,也就是說,社會的運作應該是讓有能力的人產生好的行為,有了正確的結果後,得到權力的依歸。而且官僚的特色是非常態、可取代的,透過投票、有限的任期暫時擁有權力,作為社會調節法。而日本在明治維新時,也曾經期待他們可以走官僚系統,也確實做到了,但近入昭和時期後,卻被軍國主義給破壞了,大家普遍認為官僚系統太慢,為了成為東亞共榮圈的領頭羊,必須要將所有權力再次回歸給一個王,但這個王從天皇變成了軍部,使日本成了一個軍國國家。由以上日本歷史脈絡來看,其實日本人並不是那麼喜歡/習慣官僚的,又或者說他們對於官僚並不熟,他們孰悉的反而是聽從幕府將軍、遵從軍部大本營的指令。

嚴非: 在日本人的隱忍中,是否包含了對於武士的尊敬?這裡的武士並非真正是武士,而是在社會中仍存在這一種階級概念。

老熊精: 沒錯。不管他們為了日本也好,天皇也罷,無論他們如何去包裝他們的國家體制、名號,他們的本質就一直都是非常封建的。如果沒有權力,就無法作為,而權力是怎麼來的?現在日本人可能會回答你『是透過合法政權投票而來的』,但是投票選出來的這群人,為何跟十七世紀的大名有著相同的姓氏?為何日本政壇上幾乎沒有素人?你們的民主真的是有流動性的嗎?面對這樣的問題,可能連日本人自己也回答不出來,因為封建階級的觀念仍舊深植人心,只是多數人並未察覺。

嚴非: 這讓我想起前陣子日本千葉市市長選舉中,出現了很多行徑或是政見誇張的候選人。

老熊精: 其實日本現在許多政見發表會,就如同綜藝舞台,這跟台灣也很像。

嚴非: 似乎在東南亞也有類似情況。政治綜藝化,這到底是政治冷感造成的?還是政治熱情所造成的?

老熊精: 政治綜藝化是為了讓冷感的人回溫,所以把口味越玩越重。

再回到日本人是不是習於服從官僚的問題。其實,日本根本沒有官僚,日本人只服從那個最大的權力,這也就是為什麼他們習慣服從幕府將軍、天皇。但是這是無法在現代的日本拿出來公開討論的一件是,日本人不喜歡,也不允許外界因為他們這樣的習慣,就當作日本人溫順的民族性的原因來看待。

嚴非: 日本人對政治的冷感是因為對官僚的不信任?

老熊精: 政治冷感並非來自對於官僚的不信任,而是他們認為官僚是無用的,官僚系統都是假的,所有在台面上看到的,都是十六、七世紀留下來的大名或家老。這是眾人共同認知的”建前(たてまえ)”,也就是所謂的表象,實屬一種默契。

日本人為何對政治冷感?真的是這群左派青年所造成的嗎?這些左派青年只是導火線,也可以說是最後的結果。但最本質的問題還是在於,也是三島不解的地方。三島在某方面來說,就是過於誠實,他將看到的扭曲現象點出來,日本不是一直都是習慣性的尊皇、尊崇著大和最偉大的人的意思過日子嗎?但現在突然間搞民主,提倡自衛和平共存,這不是一件很奇怪、違背日本精神的一件事嗎?三島認為他才是真正的日本人,他必須要教導那些人如何作為一個日本人。學生們心裡也明白這個道理,但也正因為日本人的尊皇意識的本質,才導致他們的不滿,因此學生才會站出來想要顛覆這樣的本質,因為這觀念本質上就是錯誤的,所以我們是推翻這個本質的救星,將相反立場的三島視為敵人。但三島認為他並不是敵人,他才是當時日本的救星,左派的學生才是敵人,理念背道而馳的雙方進而走入了死局。

嚴非: 所以日本這個整體的問題到現在都一直沒有被解決。

老熊精: 其實台灣也是假官僚主義。應該說全世界都一個官僚主義的失敗化。官僚主義本質是稀釋絕對權力,讓權力暫時可以落在有能力的人手上,讓社會可以正常新陳代謝不斷進步,不被少數寡頭掌權。但事實上官僚這個體制從十八、九世紀被設計出來之後,就一直存在著一個很大的風險,如果官僚成為了新的貴族怎麼辦?這不管走到哪裡都是一樣的,因為大家都知道,能夠成為官僚的還是那群少數的人。就好像台灣台面上的政二代、政三代非常多,這真的合理嗎?而且似乎還成了一種喜文樂見的景象。

嚴非: 對,感覺台灣一直都有這樣的情況。幾年前也就有父親去世,由兒子出來參選還打著父親的名號,當時所有人都知道最終會由那個兒子獲勝,好像由下一代來繼承這個位子是一件很應該的事。

老熊精: 即便是父親還在,由兒子來繼承也是很應該。大家都沒有思考過,這是一件很不民主的事情嗎?

嚴非: 的確很不民主,但大家卻又很習慣。

老熊精: 這在全世界都一樣,也就是所謂的官僚主義的無效化、失效化。

嚴非: 這種觀念跟原本的體制是非常矛盾的,而且它是由人民驅動。

老熊精: 對的。最後回到我們的主題上。實際上,無論是官僚主義也好、世旺也好,三島和學生們在全共鬪事件中,都只是事件中的演員而已。三島飾演的是一個被原生家庭期待成為華族,自身是不是逃兵、懦夫,還有他本質上對這個世界總是充滿背叛與不能理解的,外表強壯、內心糾葛的文豪;芥正彥則像是個不斷變換姿態的黑心推銷員,他所做的一切,最終都只是為了自己的快樂。只是,三島最後的結局是對他強壯完美肉體與日本精神唯一傳承者的腳色入戲太深後,發現這個人設在現代日本的舞台已經演不下去,因此最後決裂選擇了自殺結束了一切,就好像一個出不了戲的希斯·萊傑;芥正彥則是選擇成為一個,當了很久的女明星,賺了很多錢,一直到晚年才告訴大家,自己是一個壞蛋的凱文·史貝西。其實兩個人都是演員,也只是演員。

延續這兩週所講的,日本本身就是一個很大且怪異的舞台,本質上演的是歌舞伎,告訴大家「我們還是跟以往一樣,聽將軍、天皇的」,但卻賣著歌劇門票,「純正西方,原汁原味的自由民主」。實際上就是一場超大的集體錯亂。環境錯亂,舞台壞了、很多演員也壞了。在一個劇本對不上、場景搭錯、演員出不了戲的條件下,開機後到底會導出甚麼樣的劇情?若我們將三島由紀夫與東大全共鬪解密的關鍵三小時這部紀錄片放到現代,最有趣的地方就是,這樣一齣荒誕的戲,該如何演下去?電影中許多荒謬的情節,也映照著我們現在所處的這個世界。

嚴非: 其實在看過紀錄片後,我不是很能理解這場辯論對整個運動的意義?但可以知道的是,它確實動搖了當時許多參與者的想法。

老熊精: 起初學生們共同綁架了談判代表,想要與政府對話進而完成他們的夢想,卻因為三島的一席演說與辯論後,就莫名其妙地將人質給釋放了,原來,他們的夢想是如此的廉價。

嚴非: 沒錯,我覺得廉價。因為其實在那時候學生們對這群人(三島)的到來是抱持著憧憬的。

老熊精: 但那時也有一群人,認為當時的潮流就是「革命」,壓根就不知道運動本身的訴求是甚麼,就抱著看熱鬧的心態去了現場。

嚴非: 就像其中一名楯之會的成員認為,那時候的潮流就是革命。革命就是一件很潮的事。就好像維新之前,有一群打著壤夷口號的人,只是到後來變成了全共鬪這群人,歷史只是不斷在重演。

以上是我看完紀錄片的一些想法,當然有些想法是很個人的,包括我認為辯論的內容已經遠超過了全共鬪的主題,但是這些人都想是在這當中不斷的在找尋自我。在他們不知道該如何定位自己的時候,或許這場辯論給了某些人想法,導致後來運動雪崩式的瓦解。至於三島,最終也沒能完成自己想要做的事,如同這兩週我們故事裡聽到的,他在自衛隊的演說完全不被理睬,他只能以切腹自殺的方式離開,而這樣的死法似乎不如他想像中的體面,並沒有被大家視為英雄。或許在他心中已經明白,自己即將被時代淘汰。站在個人觀感嚴厲的批評,他比較像是一個懦夫,因為一旦他活到下個時代,他就必須抱著他的天皇思想去面對與全共鬪學生們相同的壓力,而且完全沒有勝算。

老熊精: 這說得很犀利、很不留情面,但重點是,我同意。三島的死,是懦夫。他看見自己最珍視的東西,在下個世代勢必會落為認人嘲笑的,他也知道屬於他的劇本、舞台、人設也都崩壞。其實世界上有很多這樣的人,但真正的英雄,不會在面對這樣的挫敗時,就選擇壯烈的死去;真正的英雄是,就算時代改變了,還是能將自己的星火延續下去,即使這個過程與代價是必須受到社會的調笑。

嚴非: 紀錄片的最後,訪談記者問芥正彥認為全共鬪為何失敗、是否感到可惜,而他卻回答『我沒有輸,我還活著』。我覺得,他以三島應該要有的方式活了下來,但三島卻以對方的方式輸了。

老熊精: 三島最可惜的地方,在他視為與自己訣別的一作【金閣寺】裡給了主角活下去的結局,但他是否想過他也可以選擇相同的結局?他也可以破壞了自己的虛幻以後,當個懦夫活下來。儘管三島的死並未帶給人們太大的影響,但我們卻也不可否認他在文學上的貢獻,他在很多方面並不是一個讓人覺了死了也沒差的人,如果他留下來,有些事情也許就會很不一樣。

嚴非:雖然這是我的結論,但其實我的懦夫並不是認為三島是個差勁的人,是三島這個行為本身,會讓我對他這個事件下了這樣的註解。

老熊精: 我覺得這是合理的。一個人的好壞,不用從他的每一個形容詞去定義。你可以賦予他許多形容詞,但是在這件事情上或許他就是個懦夫。

嚴非:其實三島最後說了一句話,雖然我說他自殺是懦夫的行為,但是他那一句話讓我很感動,他在辯論尾聲對學生說到『我來這裡是想要留下我的話語,我相信各位的熱情,不管怎麼樣,我都相信你們的熱情』。在我的想法中,這群所謂的極左極右,他們最後就像馬蹄鐵一樣,他們會走到一個點。你可能可以說他是莫比烏斯環,當你一直走一直走,你就會走到反面。遊人說,那個時代是言語還有力量的最後一個時代,這個可能是我同意的,因為現在言語的力量越來越奇怪了。

最後感謝熊精這兩週為我們分享了很多三島由紀夫與東大全共鬪的故事,還替我們補充了很多背景。日後如果有關於藝文的議題,負文學也會持續再做專題跟大家分享,有興趣的朋友們可以多多關注,也謝謝這次大家的參與。